清晨的阳光洒满操场,也照亮操场上孩子们的脸。在韶山市芙蓉学校的一次全校师生集会上,一场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为主题的宣讲激荡着大家的心。阳光中,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的。他们仰着头,专注地聆听着有人如此郑重地告诉自己:你身上有着宝贵的品质;而在他们心中,积极的改变,在悄然发生。
这个场景,是韶山市芙蓉学校探索打造“三主旨三系列”小学生涯教育特色品牌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场景,正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在这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生涯班会课、“宝藏芙娃”、 “星光灿烂舞台”才艺展示、“我的成长故事”分享等,如星星点点的光,照亮孩子心底。
这一切,源于2023年,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家校共育视域下农村小学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在韶山市芙蓉学校的开启和落地生根。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用心呵护每个孩子成长的漫漫征途;在这里,“看见”成为一种力量,让教育的春风轻拂,静候一树一树的花开。
缘起:转变,从“看见”开始
项目主持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该校心理健康教师庞伟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在一次个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面对一个情绪经常失控的男孩,庞伟华试图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轻声询问他:“孩子,你是怎样看待你自己的?你身上有哪些优势或者说是优点呢?”孩子沉默很久,摇摇头说:“我不知道。我爸爸说我一无是处。”听到这样的回答,她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同时她也深深感到,许多孩子正像这个男孩一样,自我认知不够高,需要更多的肯定和关怀。
2023年的一项校内调查数据更让人忧心:仅36.36%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知道自身能力优势的只有1.44%。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迷茫的童年。
“孩子们不是没有优点,而是缺少被看见的眼睛。”庞伟华说。
依托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家校共育视域下农村小学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芙蓉学校通过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模式,构建起“三主旨三系列”生涯教育体系:以“树立积极自我信念”“激发面向未来动力”“凝聚家校社成长智慧”为主旨,创设了“宝藏芙娃”“职业万花筒”和“我的成长故事”系列课程。
项目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社会有兴趣、对未来有期待”为目标,从积极地“看见”孩子开始,借助家校共育,提升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实践:耕耘家校共育的沃土
教育者先受教育。
为了创设一个更温暖、更能支持孩子成长的环境,芙蓉学校以“和孩子一起寻找幸福”为主题,面对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并编写《陪孩子寻找幸福》教师手册,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参加培训后,不少教师表示深受触动,特别是关于用积极语言表达学生的优秀品质等方面,很受启发。
很快,积极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成为教师手中的“新工具”;教师们更好地开展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用“优势视角”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种转变,不仅让孩子更快乐,也让教育更有温度。
每周升旗仪式上的“成长故事”宣讲,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故事的讲述者,用真实经历带给学生启发、唤起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心怀感恩……这份成长经历会是你人生中的宝贵财富。”“请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学校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等,带来一个个饱含人生思考、有力量的故事,给予孩子们鼓励和启迪,在孩子们心中注入勇气和智慧。
家长们也成为同行者。
芙蓉学校面向全校招募了20多名“家长生涯导师”,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们走进课堂,讲述职业故事,展示社会的丰富多彩,开阔孩子们的视野。烘焙师、消防员、社会工作者……家长们带着不同的职业经历走进课堂;孩子们认真倾听。
庞丹是“家长生涯导师”中的一员。作为一位在毛泽东纪念馆工作的家长,她不仅给孩子们讲述自己作为“讲解员”的职业故事、分享自己的成长体会,还训练孩子们的仪容仪表和普通话。
该校还举办了“家长沙龙”活动,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由专业心理教师通过答疑解惑,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让家校双向奔赴、远行不辍。参加沙龙的家长发来反馈:“作为家长,我需要不断努力……处理好家庭关系”“首先我得做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好好爱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言语间是满满的暖意。这些感悟也成为孩子成长的美好助力。
“家校生涯谈”则重构了家校沟通模式。教师家访时,不再单一地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是在原来传统家访的基础上加入生涯发展话题,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优势智能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同时,在家庭中开展的共读计划、亲友访谈、职业体验等活动,为孩子们探索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
“宝藏芙娃”系列活动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本文开篇的场景,正是“宝藏芙娃”系列活动之一:“我们都是一个宝藏”全校集会宣讲,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身上的“宝藏”——24项积极心理品质;同时,鼓励师生都来发现自己和身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树立不断成长、发展自己的信心。
除此之外,该校通过“优势搜索卡”“星光灿烂舞台”“心理漫画创作”等,鼓励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让孩子们从寻找自己的优势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并树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我是有价值的人”。
生涯班会课则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看向未来的窗。从《我喜欢我自己》到《和时间做朋友》,从观看《我是未来建设者》职业视频到“小小红色讲解员”实践,孩子们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自我管理中,一步步构建起对世界的理解与期待。
成效:倾听花开的声音
在系列活动推动下,孩子们的变化悄然发生——自我认知水平显著提升,眼中有了更多光彩,心中有了彩色的梦。
在一次宣讲后,一个曾被学业困扰的孩子真诚地说:“原来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现在我感觉身上有些力气了。”一个男孩眼中闪着光:“以前,我的自信心是0分,现在是10分!”
从0到10,不仅是数字的跨越,更是一个孩子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蜕变。
令人动容的是那个曾经不知道自己的优点、说自己“一无是处”的男孩。随着系列活动的开展,他慢慢地发现自己内在的价值。再后来,当师生们在全校集会上为他的优秀品质鼓掌时,他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更让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开始对未来产生具体想象。“我最感兴趣的是眼科医生” “我想成为烘焙师” “消防员很伟大”……这些真诚的表达,映照着孩子们内心被点燃的希望之光。
有目标、有追求带来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有个男孩萌发了长大后要当医生的想法,于是开始早上锻炼身体、学着打篮球,并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自主管理学习生活。一年后,他从“小个子”长成阳光少年,学习成绩也跃居前列。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家庭内部。通过参与学校活动,家长们学会了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们的教育方式逐步优化,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家庭氛围更加温馨。
教师们则认为,这些活动提升了整个学校的幸福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芙蓉学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教育项目的成功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深情回归——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让我们期待,通过发现并呵护这份独特,每个生命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开出最美的花。
后记
阳光里,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远远看去,他们就像一株株幼苗,正在迎着光生长;许多花儿,在含苞待放。
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生命的自觉。这条家校共育的探索之路,不仅展示了一个卓有成效的实践样本,更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美好之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看见、被信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在爱与期待的浇灌下,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光彩;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对自己说:“我值得被爱,我有力量走向远方。”
春山可望,未来可期。
作者:刘峻辰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峻辰
编辑:周悦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