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融媒讯(全媒体记者 何林雁)“好神奇,感觉跟你们在不同时间去的同一个地方,吃的同样的饭菜,睡的同一个地方。有种莫名的感触……”这几句话,出自参加过往期“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的学生网友。这位网友以这样朴素真挚的话语,在一条关于红色研学的视频下留言,表达“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带给自己的长久的触动。
刷到这条评论时,我心头一暖。这几句话朴素得像山涧清泉,却映照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的动人光芒——原来红色教育给学生们心中留下的深深痕迹,体现于它在学子心中发生的长久“回响”,更体现在这种跨越时空的“同在感”。
这种“同在感”十分珍贵,因为它打破了时间的单向流动,创造了一种奇妙的历史对话。同学们在《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课堂上,仿佛能听见多年前这里回荡的笑声;触摸斑驳的墙壁时,似乎能感受到另一个时代的热度。这种体验让历史从“他们的故事”变成了“我们的记忆”,让革命先辈从冰冷的雕像变回了有体温、会呼吸的人。
这正是红色研学区别于课堂教育的独特魅力所在。在教室里,历史是需要背诵的考点;在韶山,历史是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同学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发视频、写评论、分享感受,完成了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说教,而是通过在沉浸式体验中找到与先辈的情感连接点,主动地建构意义。
这位留言的学生捕捉到的,正是红色基因传承中最动人的部分——精神的温度通过具体的时空场景,从一代人传递到另一代人。这种传递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仪式,它就藏在一次次的“我走过你走过的路”“我也尝过你尝过的苦”的微妙共鸣中。
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情感机制,红色教育就找到了更有效的路径。它不一定是严肃的说教,也可以是充满惊喜的发现;不一定是单向的传输,也可以是双向的对话。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着红色文化,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条简单的评论,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历史、连接传统。他们也许不会使用多么宏大的词汇,但他们用“同样的饭菜”“同一个地方”这样具体的感受,表达了最真挚的认同。
这种认同,简单、朴素,却十分有力量。
当今天的青年在韶山的星空下,感受到与革命先辈仰望的是同一片天空;感受到虽与先辈身处不同时代,却以同样炽热的青春奔赴同样真诚的理想,那种“莫名的感触”便成为精神传承最美的注脚,同时也体现红色研学的动人意义。不同时空的生命在这一刻心灵相通;年轻的心跳与历史的心跳,在这个瞬间,同步共振,并在未来创造更深远的回响。
(一审:谢茂丰 二审:刘峻辰 三审:李霓)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林雁
编辑:王开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