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明时评】 中国医师节,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2025-08-19 15:52:31 字号:

韶山融媒讯(通讯员 庞新梅)一身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副雾气弥漫的护目镜,虽然看不清他们的模样,但可以看到他们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的急切身影,感受到他们义无反顾、英勇无畏的人民情怀。舍生忘死的请战医生,眼睛布满血丝的年轻护士,陪老人看夕阳的医务人员……无数“白衣战士”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

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既是对红医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医务工作者道德修养与专业能力的高度期许。医务工作者们以德为基、以技为翼,守护生命,守护健康,他们既是道德的践行者,也是技术的创新者,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排头兵。“中国医师节”的设立,是全社会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医师群体的致敬。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德馨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医务工作者视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在基层医疗的广袤大地上,无数“健康守门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仁心传递温暖。从十年如一日扎根江心孤岛,为893名村民守护健康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向阳区柳树岛村村医王明明,到行医19年,走遍全村每一个角落,对每个村民的健康问题,心里都有一本账,被当地群众誉为百姓健康的“保护神”的湖南省韶山市银田村村医余瑜,从24年如一日扎根临床一线,将“共情”融入每一个救治环节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主任陈金兰,到30年深耕儿科临床,以“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信念,年门诊量突破6万人次,平均费用仅百元左右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无数个他们或扎根基层,或深耕领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将医者仁心化作守护生命的温暖力量,用行动诠释了“德馨于行”的深刻内涵。他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这种德行的传承,是医者之魂在基层土壤中生生不息。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技精于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医者而言,精湛的医术就是守护生命的利器。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精进医术,方能托起生命的希望。85岁的吴金术教授,60年坚守肝胆外科领域,完成4万多台手术,将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从72%降至7%,虽已年过八旬,但仍坚持每周查房、坐诊、手术,用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室主任唐琼燕从医二十载,用精湛医术为三万余名患者驱散眼前阴霾,她的患者遍布全年龄段,从襁褓婴儿到百岁老人,手术精度达微米级,其主导的“无刀化”技术革新,使手术安全性提升40%,患者满意度达98.6%。在创伤救治领域,垫江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主任丁文峰带领团队构建“黄金一小时”急救体系,通过急诊室复苏性剖胸探查术、深部肺实质损伤保肺技术等创新,将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从4.91%降至2.25%……数据背后,是医务工作者对“技精于勤”的执着追求。他们或扎根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或奔赴临床一线积累经验,用创新突破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打造医护药技“金名片”,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

从红医精神到抗疫精神,从“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到“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中国医务工作者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95.5亿人次的年诊疗量、3.4名/千人口的执业医师队伍,支撑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国“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的大幅提升,正是对医务工作者德技双修的最高褒奖。

德馨于行,方能行稳致远;技精于勤,方能不负重托。在这个属于医务工作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所有“白衣战士”致敬:感谢你们以德为帆,以技为桨,在健康中国的航程中破浪前行;感谢你们用仁心与智慧,书写着守护生命的壮丽诗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 庞新梅

编辑:周悦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