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看尽世间风景 不如两字家山——品齐白石作品中的湖湘元素
2023-10-20 11:08:53 字号:

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郑镱慧子

“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此句出自齐白石的一方印章,倾注了老人对家乡的无限感怀与思念。

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受湖湘文化熏陶,从湘潭走向世界,看尽世间风景,独有家乡的山水人情、鱼虫鸟兽为他提供了最为特殊的精神支撑和创作题材,而他也把乡情浓染在诗文之中、钤刻在印石之上、浸润在水墨之间,成为了湖湘大地的艺术代言。

画作

湖湘的民间文化艺术是长期伴随齐白石孩提时期、青壮年时期的,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润物细无声”的。

△鲤鱼图

湖湘地区水系发达,许多传说、故事都与水相关,关于水的民间艺术很多。这种靠水吃水、敬水又畏水的地域文化也在齐白石的作品中不时出现,水族题材在齐白石的艺术创作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对于鱼、虾、蟹、青蛙等主题青睐有加。

△芦蟹图

湘潭也被誉为“莲城”。夏日,齐家门前的水塘莲叶摇曳生姿,花香沁人心脾,在青少年时期的齐白石脑海中形成了不灭的印迹。于是他反复提笔,不断描绘家乡的荷塘。盛夏,荷花红艳,莲叶如碧;入秋,花瓣凋零,莲蓬直立;深秋,莲叶枯萎,满池萧瑟。他用一管毛笔,画出了四时之景,定格了时间,留下了自然的美好。

△荷花蜻蜓图

齐白石早年是木匠和民间画师,熟知民间传说题材,其中八仙题材在湖湘最广为人知,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传说为湖南永州何仙观人,所以更是受到湖湘地区民众的拥戴,是长寿的代表。齐白石早期的作品中也不乏八仙题材,例如齐白石早期创作的绘画《四条屏》和《寿字八仙图》。

△八仙条屏之一何仙姑

对家乡故土与亲人的思念是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源泉。

齐白石所作的山水画多是远游时期写生稿与记忆中家乡景色的融合,画中常漾起思乡情怀。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石门二十四景》,“石门”指的便是齐白石家乡湘潭的石门岭。

△白石老屋图

齐白石在自述中回忆,远游归来后,好友胡廉石把石门附近的景色请人拟成了二十四个题目,请他绘制《石门二十四景》。齐白石精心构思,煞费苦心,数次易稿,费时三个多月终于画成。

这套组图水墨着色,多画平远景色,丘陵小山,与湘潭地势相似;且山水多取自白石老人亲近熟悉的家乡景观,因而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如《老屋听鹂图》,一间老屋,数株新柳,一片平整的稻田,取平视构图,亲近如可步入,与湘潭寻常的乡村风光无异。

△老屋听鹂图

北京画院曾试图以《石门二十四景》为蓝本,到湘潭寻找对应的风景。但这组画作并非写生,而是白石老人依据命题,加上对家乡风貌的记忆创作而成,因而有部分画作无法一一对应上实景。

越近晚年,白石老人的思乡情结越加浓郁,恨不得手持赶山鞭,将家乡的一草一木赶至眼前。每当思乡情切,唯有寄情笔墨。于是,他反复提笔,绘少时所见:梅公祠旁的荷塘小路,星斗塘前的竹林游虾,枫林亭下的祖孙相依……帧帧画面承载了齐白石的浓浓乡思。

△万竹山居图

《万竹山居图》就是一件忆旧之作。作品中农舍两间,门前屋后遍种竹林,屋前是一泓清流,好像就是神奇的“星斗塘”,屋后遥见巍峨的群峰、屹立的山石,好像就是风景秀美的紫云山。前有活水,背靠高山,真是一块福地!安宁的乡村,可以临水赋诗、闲居读书,时而还有风过竹林的声音,饱含着齐白石对家乡的回忆,也是齐白石的乌托邦。

在岁月更迭中,齐白石当年走过的乡间小路,看过的质朴风景,或许已不复存在。但通过他各阶段的画作,也可感受到白石老人眼底下的湖湘生命万象。

诗书

“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齐白石喜欢读诗,也喜欢作诗,客居京城前后他写了许多恋乡和怀乡的诗,《借山吟馆诗草》120余篇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家乡。如“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和“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不仅展现了齐白石的故乡情怀,也能够读者得到思乡情的共鸣。

△《借山吟馆诗草》封面

“儿戏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后路高低。”星塘屋是齐白石的故居,位于湘潭南部的晓霞山下,那里有清澈的溪水,有翠绿的南竹,有洁白的山茶花。齐白石在这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偏远农舍生活了36年。这里曾定格他青涩的背影,曾流淌他辛劳的汗水,曾烙下他成长的印记。

37岁那年,齐白石举家搬迁至莲花山下的梅公祠。这里流水潺潺,翠竹摇曳,屋后宅前山水依,虫鱼鸟树友皆祺。在这优雅的环境里,齐白石夙兴夜寐,读书治印,作画写诗,忙得不亦乐乎。既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为充实自己,齐白石又背负行囊,壮怀远游,足迹遍及京沪陕赣桂粤等地。常年飘泊在外,人在他乡心在家,乡愁常伴雨风加:“欲种千株待几时,故乡迢递得归迟。莲花山下窗前绿,犹有挑灯雨后思。”

1919年,湘潭的匪患打破了齐白石安宁的农村幽居生活,55岁的齐白石听从友人的劝告决定移居北京以谋生路。“回头有泪亲还在,咬定莲花是故乡”,是他真实而强烈的恋乡之情。

1933年春暖花开时节,寓居京城的齐白石,魂牵故里,深情回忆年少时的故事:十一岁那年,家里养了一头牛,祖父让他每天上山牧牛,祖母不放心,便在他脖子上挂了个小铜铃,母亲又在小铜铃上加了一块“南无阿弥陀佛”的小铜牌,用以驱兽辟邪、保平安。光阴荏苒,长辈仙去。年近古稀的齐白石将温馨的往事融化于诗,亲情乡情如故乡清澈的山泉,从诗中汩汩流出——“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真可谓画里乡愁多撩人,诗文深处更有情。

总想回家乡看看,总想去旧居周围种上许多美丽的芭蕉,这个酝酿许久的夙愿不知何时才能实现?故乡遥隔千里,归程无计。春夜,大雨初歇。齐白石独自点燃油灯,倚窗远望,遥远的故园,美丽的莲花山,雨后的芭蕉该是翡翠般的绿呀!窗前嫩绿,雨后遐思,绵绵乡愁,阵阵袭来,缠绵悱恻,剪不断,理还乱:“少年不识重归期,愁绝于今变乱时。老屋此生能见否,菜根深处最相思。”

到处战火纷飞,时值兵荒马乱。忽然见到吴昌硕的一幅山水画,漂泊他乡的齐白石欣喜不已。触景生情,他又想起了故乡,想起千里之外的星塘老屋。年轻时曾四处漂泊,不懂得看重回家的日子,如今烽火连天,有家归不得。愁郁郁,念绵绵,星塘老屋应无恙,何日复重逢;忆迢迢,思切切,故园菜根多甜香,几时再品尝。

年事愈高,思乡愈切,耄耋之年的齐白石依然拥有超然物外的闲情雅致;依然拥有牵肠挂肚的家国情怀,他多想杖藜归去湖湘,看“岳麓丹枫云绕”,看“雨湖碧柳烟环”。但年事渐高,难以如愿,只好寄情于诗。在多姿多彩的京城,在阳光明媚的清晨,他遥望南天,思如泉涌,深情吟咏:“难舍吾庐近晓霞,昨宵扶杖梦还家。”

篆 刻

对于思乡情,篆刻家们常借金石以感怀,如吴让之的“家在四灵山水间”,邓石如的“长鸣莲花峰上”,吴昌硕的“归仁里民”等等。不论何种流派,印人们的乡愁总是相通的。中年离家,远游数十载的齐白石思乡吗?他的刻印告诉了我们答案。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印章

家在何方?齐白石有3枚表示籍贯的印章:“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古潭州人”“吾家衡岳山下”。1864年,齐白石降生在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虽只是衡岳山下的“寻常人家”,但有父母陪伴,也颇为知足。

△纺织娘图中可清晰看到“借山馆”印章

齐白石的印章中有“借山老手”一枚, 那么此处的“借山”有什么含义呢?

这还要从齐白石的印章和住所说起。齐白石的闲文印章中有不少与山有关系,如“绕屋衡峰七十二”“望白云家山难舍”“连山好竹人家”麓山红叶相思” 等。他家附近又有余霞峰、晓霞山等,于是齐白石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借山吟馆。当朋友问及借山吟馆之“借山”是什么意思时,他说:意思很明白,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

齐白石一生还篆刻了许多怀乡题材的闲文印和写有怀乡诗句的作品,抽象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情感。

中年数次离家的齐白石,即便成了“三百石印富翁”,也怀揣着一颗游子的心,时常被淡淡乡愁萦绕。故乡的山花又该盛开了吧,家门前池塘里的小鱼还是那么活泼可爱吧。带着“此去经年,吾亦是游子”的心情,齐白石刻下了“故里山花此时开也”“归梦看池鱼”“客久思乡”等印章。

△“故里山花此时开也”印章

人生如月,有圆便有缺,当月光照进齐白石建立起的小家时,家乡变成了他心上的月缺。于是,齐白石在闲文印上刻“客中月光亦照家山”的句子,以寄托思乡之情。

乡愁的挥洒,成就了齐白石独特的艺术特质。在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中,家乡是他文化苦旅中一个永恒的驿站,乡情是他心灵版图里一个重要的支点,也是他艺术坐标上一个永恒的重心。

(图片来自《齐白石全集第一卷》《“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精品集》)

来源:新湘潭

编辑:周悦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