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最忆”国风 箫韶写意 ——《最忆韶山冲》的国风写意美学
2022-03-18 09:51:29 字号:

文/田晶晶

2022年虎年春晚,取材于《千里江山图》的《只此青绿》惊艳了我。珠玉在前,还有还原《洛神赋》的水下舞蹈《祈》,以《簪花仕女图》为背景的《唐宫夜宴》,展现中国古代观星天文与当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天地之中》等,都为观众呈上一场场视听盛宴。“箫韶九成,引凤来仪。”没曾想,竟有幸在家门口的韶山红五星剧场观赏到了一场同样高水准的“诗音光影画卷”——《最忆韶山冲》。

诗为心声,画为心迹,乐为心轨,能知其心,方解其艺。张艺谋导演及其团队秉承匠心精神,重神韵,尚写意,贵率真,求俊发,打造出了这部诗音光影相合,书画科技于一体的国风写意之力作。

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文化审美品格。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诗有三格:一生思、二感思、三取思。从物境到意境,从生思到取思探讨的都是追求意象的过程。书法家张怀瓘的《文字论》有道:“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说的就是神采必须借助视觉形式来表现,但是当观赏者被作品的神采征服时,根本注意不到形式的存在。《最忆韶山冲》中毛泽东经典诗词的运用,恰好印证了此观点。当《忆秦娥·娄山关》《七律·到韶山》遒劲、飘逸的毛体书法在光影画面中徐徐闪现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壮志踌躇的毛主席、与无数革命先烈同频共振,沉浸式地领悟到了大时代背景下主席诗词的特定意境和鲜明风格。

孙过庭《书谱》中有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古代书论中常以“势”来表达笔墨线条的力量和方向,点线的生命在于运动,其复杂性从运动和轮廓的变化中求得。《最忆韶山冲》的“光影矩阵”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幻中,以点、线的平移、升降、旋转、交错等三位运动的方式融为一体,从而表现出极为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剧情内容。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共生,为观众提供了焕然一新的感官体验。《乡水情》中绿水青波的流转,舞者晶亮的圆形草帽;《求索》中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北大图书馆,光影点阵勾画的革命战士群像;《守望》中蓝色板仓旧居的重叠穿梭,金色桂花的漫天飘散……每一根线条都意象万千,每一丝光影都婉转流动,每一帧画面都精彩绝伦,自由卷舒、任性旷达,更有融合时代精神的开拓进取、自信自足。中国写意美学在《最忆韶山冲》的造型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它叙述和弘扬的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民族的诗性追求。

意境说是中国美学的经典概括。以“意”为统领、重构、再造对象,并以“象外之象”为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最高境界。“妙境”和“逸品”是我观看《最忆韶山冲》后最深刻的体味。序幕《东方红》中的青年撑一支油纸伞从青峰叠嶂中划出,寓意青年毛泽东从韶山冲走出,胸怀理想,对广阔新天地无限向往;伴随《浏阳河》柔美的乐曲,女舞者青蓝的裙摆跃于卷中,双袖长舞,水云飞驰,摇曳之谜,舞动之美,丝丝动心,皆在画卷中流淌;《长征》以山石、树木、水泽、云雾烘托群舞者的刚柔并济,张弛有度,衬托人物奋勇顽抗的精神斗志;《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最终一幕以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图作为收尾,此画充满红色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画家大胆用朱砂写积墨山水,融墨色的深厚韵致与红色的纤华浓丽于一体,画面主峰矗立,顶天立地,气象沉雄博大;红树层峦,密密匝匝,韵致幽深;溪岸、飞瀑、房舍点缀其间,于深密厚重中蕴含空灵之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将代代相传。此类种种,使《最忆韶山冲》的主题表现得更加肆意、主观,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最为凸显的写意精神。

《最忆韶山冲》是立足于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基础上的一次成功创作。它不迎合、不媚俗、不煽情,因东方气韵打动人,以传统意象感染人,不仅将观赏性,更将思想性熔于一炉,这源于主创者对时代命题的精准把握。

正如张艺谋所说,时光的重叠中,普通人的每一步似乎都微小、平凡、脚踏实地、不动声色,但远距离回望我们这个国家走过的脚印,你会惊叹它洒脱、传奇、伟大、日新月异。恰恰就是这种微小和平凡,组成了一种中国人难以描述的力量,无畏、乐观、不放弃、不蹉跎。我很难把这种力量说得清清楚楚,但那是改变中国命运最初始的动力和最珍贵的情感。

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真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吧!

来源:湘潭在线客户端

编辑:罗帆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