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韶山市荣获省创新型县市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2022-03-02 16:11:02 字号:

近日,湖南省科技厅发布《关于湖南省创新型县(市、区)绩效评价结果的通报》,公布了全省17个省级及以上创新型县(市、区)绩效评价结果,韶山市创新环境排名全省第一,综合排名全省第三,评价等级为优秀。

近年来,韶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三高四新”战略,以入列首批创新型培育建设县市为契机,围绕“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突出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集聚人才、狠抓投入,着力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展现担当和作为。

韶山高新区莫正德摄影_副本.jpg

用科技为园区赋智赋能,推动产业向绿色升级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园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企业技术改造等为抓手,着力打造高效、低碳、智慧、绿色园区。

加大平台搭建力度。面积仅6平方公里的韶山高新区,建成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个,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星创天地1个,谭天伟院士工作站获批湘潭市院士专家工作站。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专利18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9.6%。

增强产学研合作深度。全市85%以上的规模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泽宇新材与中科院合作开发金属粉末产品,中韶电气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大北农等3家企业荣获省科技进步奖,江冶机电科技创新团队获评湘潭市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同时,以校企联合研发为突破点,与高等院校联手实施科研攻关行动,推动15项科研成果量产面市。我市在粉末提纯、数控机床、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拥有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累积技术改造厚度。摒弃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施提升工业能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非清洁能源消耗设备全部退出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3家。

拓展产业覆盖广度。产业升级涵盖矿山装备、风电设备、环保设备、生物医药、食品精深加工等20多个工业领域,形成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红培”、碳基材料等4条新兴优势产业链,牵头成立了湘潭市碳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功举办韶山市碳基材料“双需双供”对接专场活动,以碳基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

用科技为景区赋智赋能,推动旅游向绿色融合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景区“红”与“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推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做好“科技+文化”文章。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和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筹划申报“国家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展陈韶山、月壤正式入藏,大力推进韶山科技创新小镇项目(一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将科技应用于“最忆韶山冲”剧场项目的设计与创作,实现节能降耗目标,该演出成为韶山旅游新名片。

做好“科技+产品”文章。将科技应用于红色文创产品研发,开发市场畅销文创产品2000余款;将科技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韶山山歌、如意剪纸等30项非遗项目重焕新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地;将科技应用于展览节会,直播带货等互联网相关的新兴消费形式表现强劲,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湘潭首届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湖南油菜花节韶山分会场活动等亮点纷呈。

做好“科技+服务”文章。将新能源技术融入城乡客运一体化和景区交通换乘,新能源公交车普及率均为100%。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文旅信息服务综合平台,推进乘车、餐饮、门票、购物等预订服务“一站式”办理。用信息化手段深化景区车辆管理,促进“一车一查、人证合一”模式顺利实施,景区交通更加畅通快捷,景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

用科技为乡村赋智赋能,推动农业向绿色提质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强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着力打造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转变。

以科技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精准选派32名科技特派员,并成立拥有80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农户和企业经营主体给予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获评省级优秀科技专家服务团。金景丰葡萄园建成1200亩智能钢架温室大棚,完成了水肥一体化、冷库、包装车间、监控和数字化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宏发农林等企业实施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节水节肥优势明显。

以科技助力高效农业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湘潭市级12家,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三旺实业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韶山乡韶阳村种植“黄金茶”“金观音”350亩,探索出“红旅+文旅+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银田镇银田村产业扶贫基地通过科技手段把控湿度温度,成功探索香菇、灵芝特色种植。“韶山红”茶、四清水蜜桃等“两品一标”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长8.15%。

以科技助力循环农业发展。推进水稻、油菜种植机械化,全面推广稻油轮作新技术,提高冬季闲置耕地利用率,农户亩产增收770元。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培训,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

用科技为城市赋智赋能,推动生活向绿色转变

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关键推手,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用科技改变习惯。运用先进技术工艺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循环化处理,将可回收物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成功在全市推广,获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国示范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用科技降低能耗。以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为重点,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城区50%以上新建建筑均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落实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万元GDP综合能耗持续下降。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约型机关和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示范创建有力推进。

以科技美化环境。运用农村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处理新技术,全域推进“厕所革命”,乡镇污水处理站实现全覆盖。运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建筑施工扬尘综合整治,工地扬尘得到有效控制。积极举办森林城市科普活动,植物、湿地、森林等生态科普知识深入人心,为创成“湖南省森林城市”夯实了民意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引导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优化乡村人文环境,创成美丽乡镇2个、美丽屋场157个、美丽庭院7500个,全市有25%的行政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市科工信局

编辑:罗帆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