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论语》:万世师表,不是盖的
2017-08-07 17:19:52 字号:

 【《论语》其书】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名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释: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解释: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三个人当中,必然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学习他们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孔子学无常师,经常随时随地虚心求教,他向老子学习过,也向路上的孩童请教过。他不仅要以正面的优秀的人为师,而且以不如自己的人为师,看到别人身上的不足,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有,就赶紧改正。

 

  【《论语》故事】

 

  犁牛之子

  出处:《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古时祭祀山川神灵用的牛,必须是没有杂毛的,犄角端正的。犁牛就是那种有杂毛的,长相不美的,只能犁地的牛。但即使是这样的牛,只要它的儿子“骍且角”,长着一身红通通的毛,端正的犄角。就算你因为它爹的原因不用它,山川神灵也不会同意。后来有一句叫“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现代人常说“英雄不问出处”,都是这个意思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人唯才、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任人唯钱。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没有凝聚力,只能越来越衰落,最后被时代所淘汰。

 

  君子不会走投无路

  孔子带着学生到处讲学,有一次,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接连七天不能烧火做饭,大家都又累又饿,但是孔子仍然在屋里抚琴唱歌。

  弟子颜渊正在择野菜,听到同学子路、子贡说:“老师两次被从鲁国驱逐出来,隐退到了卫国,后来到宋国讲学的时候,差点儿被人砍倒的大树压死,还曾经在周地进退两难,现在又被围困在这里了。那些要害咱们老师的人还在逍遥法外,也没有人来替我们说句公道话。这种时候,老师还在抚琴唱歌,君子难道就这样不把羞耻当回事吗?”

  颜渊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进去直接问孔子。孔子把琴推到一边,长叹一声说:“仲由(子路)和端木赐(子贡),看问题太短浅了。你去把他们叫进来,我跟他们说说。”

  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路愤愤不平地说:“像我们这样在天下传道,却遭受这样的困境,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

  孔子说:“怎么这么说呢?君子能够通达道义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达道义才叫做‘穷’(走投无路)。现在,我孔丘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遇到忧患,是因为我坚持仁义之道。如果因为遇到忧患就放弃仁义之道,还能算君子吗?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说是走投无路。”

  子路和子贡认真地听着,颜渊在一旁默默地听着。

  孔子接着说:“你们看到那些松树和柏树了吗?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现在我们在陈蔡之间遇到了阻碍,从而可以考验自己是否能坚持住道德仁义,这是一种幸运啊。”

  说完,孔子又把琴拿过来,继续抚琴,子路也明白了老师的心意,高兴地拿起盾牌随着节拍跳起舞来。

  子贡感慨地说:“原来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义才能上薄云天,有修养才能承载一切啊!”颜渊把孔子的话牢牢记在心上,琢磨着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论语》影响】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适宜年龄】各个年龄段

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编辑:刘峻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