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心病还需用心治
2014-05-13 16:20:07 字号:

  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但长大后却很容易就忘记了儿时的种种心境,反而将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和无奈,投射进未成年人纯澈的世界。在“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掩护下,人们以成人社会的丛林法则,功利地安排着孩子的一切。于是,一个人口多达数亿的群体的声音始终沉默 ,诸多问题被隐藏。现在,是时候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问问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基本是被当做父母的“所有物”而存在的,自身的诉求和意识的觉醒受到旧习惯、旧礼教和旧风俗的压制,各种身为“人”的权利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所以 ,1918年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大声呼喊—“救救孩子”。

  然而,近一百年过去了,今天孩子们的遭遇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一些旧礼教旧习惯的确被废除了,但长期以来束缚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思想枷锁依然存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在过于功利的种种要求之下,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

  这些年来,我们的确收获了更高的分数更多的技能,我们也欠下了太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账单。如今,这些长期积累的欠账,已经呈现密集性的爆发之势。青少年因心理原因导致的犯罪事件迅速增多—9年前,对舍友举起锤子的马加爵,震惊了全国;今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同宿舍人员投毒致死,无数人扼腕不已;而青岛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因为和同学发生了口角,拿起啤酒瓶,猛击对方头部后,持啤酒瓶断碴朝同学颈部刺去,最终导致同学受重伤昏迷4个多月。问题已不仅局限在青少年身上,一些儿童的心理问题,也纷纷暴露了出来—江西九江市庐赛阳中心小学3名10岁左右的女学生,相约跳楼自杀,只是为了“跳楼死了就不要写作业了”,重庆长寿区十岁女孩在电梯内摔打婴儿的视频曝光后,更让国人痛心不已。惨剧频仍,触目惊心,埋藏于人们内心的“魔鬼”,面目竟如此狰狞,心理教育缺失的后果,竟然如此严重!

  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生命本身的态度。据统计,自杀现象特别是青少年自杀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是什么让他们决意抛弃父母亲人和师友,舍弃如花的生命?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幸,他们在绝望的尽头如何找到希望?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是的,悦纳生命 、享受生命才是教育的初衷,而不是什么技能“训练”,更不是流水线式的统一制造。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坦然面对压力、承受挫折,为其一生的幸福快乐打下坚实基础。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传播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广泛认可。“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生命,二是尊重和珍爱自己的生命。在我国,“生命教育”虽一直有学者奔走呼吁,并正式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很难得到保证。

  该还的总归要还,心理教育欠账如此之大,已到了不重视不行的地步。我们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在国家层面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有力的制度和措施,将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倾注到关爱孩子心灵、纾解心理问题上来。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形成合力,及时补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欠账,让他们怀揣美丽心灵幸福成长。

  孩子幼小的心灵,只有在爱的浇灌与呵护下,才能心怀美好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传身教 ,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及心理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专家称,有三分之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与家庭有关。因为尚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会不加区分地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动辄对孩子爆粗口、拳脚相向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有暴力倾向,不懂得尊重、爱护他人。所以,家庭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及是非观念。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成年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心理健康教育长期被社会、学校和家长边缘化。当前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甚至许多学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即使少数学校设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也主要是被动工作。因此只有等到恶性事情发生了,才知道原来有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对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学习借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效应,逐步改变对学校的评价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也纳入学校的教学成绩考核与评比中,让学校主动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就目前来说,学校有必要更新观念,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让学生从多角度 、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问题,必须全社会形成合力。心理问题本质上就是一种疾病,需要心理医生的及时干预和介入。然而,相比于国内庞大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我们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干预的专业医务工作者人数极少,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处于起步阶段,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此,政府相关部门也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培养更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专业人才,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调动各级心理协会和组织的积极性,在学校和家庭之外,培育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事后救济力量。

  呵护美丽心灵,才能让孩子享有美丽的人生。记得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因为战争而蒙上悲惨的阴影,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撒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大奖。天真好奇的儿子对父亲的话信以为真,于是,在那段漫长的时光里,他强忍着饥饿、恐惧、寂寞,并在父亲的保护下,一次次幸免于难,而最重要的是,他那颗纯真的童心并没有因为战争而留下阴霾。影片虽然是以二战为背景,却提出了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保卫童年和保卫童心,这也是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影片中的那位父亲,不惜用生命保卫着童真,对于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更要时刻准备着用一颗爱心,去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使他们真正能茁壮成长,畅游美丽人生。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刘峻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