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关于韶山文化立市的思考
2012-11-06 14:57:23 字号: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韶山不仅是闻名中外的伟人故里,也应该是著名的文化圣地。去年以来,我市提出了“文化立市、产业强市、生态靓市”的基本思路,文化立市被提升到韶山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通过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韶山文化资源,必将进一步繁荣韶山文化事业,必将进一步加快韶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

  韶山,文化立市底蕴厚重

  韶山悠久的人文历史,以及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而共同构成的韶山文化是韶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标志,是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韶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是韶山文化立市的深厚底蕴。韶山的文化底蕴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韶山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远古时期,韶山就有人类活动。这里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留下的遗迹,先后发现有战国、东汉时期留下的古墓群、唐宋元时期留下的陶瓷、窑遗址。此外,还有唐代建造的清溪寺、宋代形成的五羊潭集市和明代建成的银田寺。其中,尤以盛唐灿烂文化推动了韶山人文的启蒙。所有这些,都显示着韶山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二是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韶山地处湘中山区,韶山文化无不打上湖湘烙印。影响深远的毛家文化,花鼓戏、山歌、民谣等民俗文化,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秧歌腰鼓等乡土文化,构成了韶山本土文化的主体。它们根植于世世代代与山相伴的韶山人民群众中间,带着浓厚的山区气息,是姹紫嫣红的民族文化苑中一枝绽放的奇葩。

  三是具有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韶山是毛泽东青少年生活过的地方和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革命战争时期地下党组织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点燃了农民运动之火并亲手创立了韶山特别支部。因为韶山出了个毛泽东,因为与此相关的红色经典歌曲及以电影《毛泽东在1925》为代表的影视作品的流传,不仅使韶山名扬天下,同时也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得到充分展示和广泛传承。众多的革命文物和旧址更是对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的韶山老区革命历史的真实记载和有力佐证。

  韶山,文化立市优势具备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韶山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韶山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其中有全国知名的毛泽东广场,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毛泽东纪念园,毛泽东诗词碑林;有融旅游、教育于一体的烈士陵园、毛泽东青年塑像公园,还有能举行群众文化活动的韶山火车站广场、市民广场、韶山文艺馆等文化旅游设施。这些景点设施,为我们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靠旅游来传承,旅游靠文化来支撑。旅游带动人气,人气传递信息,信息载以文化。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年来,我市通过坚持办好毛泽东诞辰系列纪念活动以及党庆日、国庆日相关活动及其他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来自全省和全国的文化团体和海内外游客来韶瞻仰参观。而大型演出活动在韶山的纷纷精彩登场,更是为韶山的文化活动推波助澜,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演出、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暨千万青少年“同唱红色歌,激情红色游”大型主题活动等等。在如何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近两年,我市文化工作动作不断,初步形成了以图书音像经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工艺美术、网络通讯、群众文化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特别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铜像、金像等毛主席形象系列纪念品和记录毛主席生平的图书音像制品等成为了韶山独具特色的优势品牌,正在逐步发展壮大。而其中通过招商引资而建设的东方红大剧院,更是我市发展伟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而作为2011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的重头戏——大型红色经典史诗情景歌舞剧《日出韶山》的成功公演,则开辟了旅游和文化联姻的新路子,使红色文化之旅成为韶山旅游最强劲的主题。

  韶山,文化立市势在必行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知识经济浪潮下,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决定地方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多方面功能,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经济的一体化,是韶山真正实现文化立市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强化“文化立市”战略。要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挖掘、拓展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一流品牌。要转变只重视文化的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抓文化就是就是抓生产力的观念,强化文化产业意识、文化资本意识和大文化意识,把文化、体育、科教、卫生、旅游等作为一个紧密相联的产业来布局和发展,提高韶山经济的综合实力。要像抓产业经济发展一样,抓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文化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一起抓,使韶山经济的文化特色优势更加明显。

  二是要夯实“文化立市”基础。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文化工作网络,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是推进“文化立市”战略的基础工程。要支持配合抓好对毛泽东纪念馆进行提质改造;要筹划建设好毛泽东影视城、毛泽东体育公园、韶山青年干部学院等;要充分利用“一号工程”设施,进一步丰富毛主席生平事迹、资料、图片、视频、出版物等,形成再加工基地;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让韶山成为全国人民神往的圣地、精神的家园。要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建好、用活文化阵地。要选准群众文化工作的突破口,发挥民间传统文化优势,培植一批有韶山特色的文化之乡、文化之村,使韶山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声名远扬,使人们走进韶山就如同走进了湖湘民间文化的殿堂,进一步增强韶山精神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三是要加大“文化立市”举措。“文化立市”作为发展战略,就是既要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要注重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体现其生产力要素的功能。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现有的文化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壮大主渠道,形成规模和网络,培植文化产业链。强化文化和其它主体经济产业的结合点,特别是要发挥文化作为旅游灵魂的作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要按照湖南红色旅游整体规划,以“大韶山、大旅游、大景区”为理念,舞活韶山红色旅游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精心打造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东山书院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以韶山、岳麓书院、曾国藩故居为重点的湖湘文化旅游圈,融入以张家界、凤凰、灰汤、水府庙为重点的山水旅游圈,主动承接沪昆高铁和武广高铁沿线省市客源,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客源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要进一步规范毛泽东铜像、金像及音像制品的制作,加大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发力度,策划营销具有韶山特色、独一无二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在韶山高速出口处建设旅游文化纪念品专业市场,形成大市场、大产业。要把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景观和老区文化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整体,建设具有韶山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充分发挥韶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多方面功能,营造和再现韶山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场景,以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突出山乡风格,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真正把韶山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城。

来源:市新闻中心

作者:钟立新

编辑:刘峻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