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解放前夕韶山社会经济惨况
2012-04-06 10:48:57 字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62年历程了。岁月流金,时代比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抚今忆昔,令人心潮澎湃。我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对解放前夕的韶山社会经济惨况记忆犹新,可以作出如下历史的见证。

  1944——1945年,韶山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沦陷为亡国奴,日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抢,无恶不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6月以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悍然发动内战,大肆搜刮和残酷剥削人民,整个经济社会一片惨淡凄凉。

  国民党极为腐败

  国民党,人称“刮民党”,原因是它大肆搜刮民财。其主要手段是:一是苛捐杂税。据有关记载,工商业者和消费者头上的苛捐摊派名目繁多,竟达96种,令人不堪重负。二是滥发纸币。据报载,法币发行量由民国34(1945)年日本投降时的5569亿元增至民国37(1948)年法币崩溃时的604.6万亿元,3年内增发1085倍,引起了物价呈几何级数疯长,以至财政崩溃。老百姓今天收入的纸币,明天就成倍地贬值了,后天就无用了,当时群众叫它“倒票子”。更可鄙的是,国民党政府于民国37年(1948)8月19日颁布《财政紧急处分令》,宣布货币改革,改发“金圆券”,规定以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银元1元折合金圆券2元,同时又发“银圆券”,在社会上撒谎吹嘘:“金圆券、银圆券是美国印制和担保的,永远保值。”许多人信以为真,甚至有的人以银元换取金圆券。事实上呢,“货币改革”未能抑制住通货膨胀,物价仍然犹如脱缰之马,到处刮起抢购风,货物一日三涨价。因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各种行业普遍蚀本,企业纷纷倒闭,以至市场冷落不堪。当时流传的民谣是:“金圆券,天天转,转来转去,谁拿谁受骗。”我家乡刘三爹,家里劳动力充裕,在外当建筑公路的包工头,挣了一些银元,嫌它难以保管,听说金圆券是美国人印的,永远保值,将全部银元换成金圆券,还冒来得及高兴,只几天,金圆券贬值了,又过了几天,金圆券没用了。白花花的银元像融冰一样变水了,顿时被害得倾家荡产。国民党政治腐败,导致货币崩溃,以致流通领域闭塞,社会一派混乱,由此略见一斑。

  农村农业凋敝

  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水利条件差,旱涝灾害严重;没有农药,无法抗拒虫害;没有商品肥料,全靠家肥土杂肥种田,肥少粮少,特别是不懂科学技术,产量不高。那时只种一季稻,一般亩产稻谷三到四担,(即300多斤到400多斤),最高的也只有500——600斤。更有甚者,部分稻田因水、旱、虫灾害而颗粒无收。我就亲眼看到过成片的水田歉收或无收的情况。对此,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只管要粮(田赋),其他什么都不管。民国36年(1947)起,国民党向农民增收募积稻谷、筑路附加、乡保经费、壮丁费、自卫饷谷、一次捐献等名目繁多的奇征异科,耕者如牛负重。乡村乞丐成群,饥疫接踵,饿殍在途。贫穷出盗贼,有的人铤而走险进行偷盗抢劫,于是社会盗贼蜂拥,贫富日子都不安宁。当时,农村有一首描述农民生活的民谣:“正月才讲起,二月吃借米。三月餐打餐,四月难过关。五月借团谷,六月饿发哭。七月禾熟了,八月吃平饱。九月吃红薯,十月平得住。十一月冒挣钱,十二月难过年。”这是部分农民的生活写照,更有甚者,一些赤贫户,过的是“敲壁无土,扫地无灰”,无米告炊的生活。

  生活物资奇缺

  遭受日本侵略军的蹂躏和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伤害,经济严重衰退,生产显著下降,物资奇缺,民不聊生,达到了难以言状的地步,群众在贫困线上挣扎,衣食住行都极端困难。

  衣着。主要靠家庭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来解决穿衣、做鞋,用栗树叶子煮一下成吊灰色就算是染了。做一身衣裳是“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衲衲又三年”,衣衫褴褛者比比皆是,夏季光膊子,冬季挨冻者到处可见。

  饮食。食不裹腹,饭不饱肚,瓜菜煮粥,饿殍遍野。特别是沦陷时期,连食盐也买不到。每斤盐价高达1银元。绝大多数人一贫如洗,哪来钱买盐呢?只好忍耐着不吃盐。人不吃盐就全身乏力,即使是青壮年也像患了病的老头儿一样,疲惫不堪。当时人们把物品称洋货,火柴叫洋火,布伞叫洋伞,搪瓷类用品叫洋瓷盆,洋瓷缸,凡带洋字的东西,一是很少,二是多数人买不起。

  居住。十有七八的人住的是土砖茅草屋、稻草房,破烂拥挤,卫生条件很差。

  行运。全无运输车辆,往返全靠步行。几里几十里几百里,都没有机械运输,人流物流极不方便。短途长途,物资都得靠肩挑手提,用土车子跑运输算是最好的条件了。

  自沦陷时起,地租和高利贷盘剥成倍提高,官僚、资本家将工商资本、金融资本转向争购土地,土地加速集中。只占人口总数5%左右的地主,占有土地总数的40%以上,而占人口总数70%左右的贫困农民,仅占土地的6%。不少人缺土地或无土地,穷得走途无路,告食无门,被逼轻生的现象到处都有发生。

  在贫困线上为生活生存挣扎的人们,很少外出,外出都很难挣到钱且很不安全,于是多数人呆在家里。在家一是无钱,二是很难买到生活用品。在韶山范围买生活物资要上银田寺,可上银田寺一趟也视为稀罕事,看到银田寺河岸提水的筒车错以为是“棉花车”,于是就有了唱说:“人不出门身不贵,走到银田寺‘棉花车’自己转。”

  大肆征兵抓壮丁

  国民党为发起内战而扩大征兵。民国35年(1946)恢复一度停止的“一甲一兵”抽签征集兵员制度,大肆抽壮丁。不少地方是“两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即上了18岁的公民,两兄弟抽一个,三兄弟抽二个……)

  当时国民党虐待和剥削士兵,去当兵的不是死就是残,人民不愿到国民党军队去当炮灰或活受罪,有自残身体者,有从儿童时起就男扮女装者,更多的是四处躲藏,对此,地方兵役经办机构(乡公所)勾结保甲长暴力强制,到处抓壮丁。情况像杜甫诗《石壕吏》所描述的一样:“幕烟一降临,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样由抽到躲,由躲到抓,造成了部分农村不见成年男人的极不正常的情况,甚至闾里为墟,田野荒芜,悲惨凄凉,亘古未闻。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部分地下党员,夺到了乡保政权(即白皮红心政权),对国民党征兵进行了抵制,那时我们这里叫清田乡,清田乡抽壮丁的情况轻缓一些,但地下党没有掌权的地方,情况依然如故。

  社会秩序混乱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国民党军进行垂死挣扎,在1946年底至1949年7月(即我地解放之前),国民党48师等伪军多次来韶山“剿共”、“清乡”,制造血雨腥风。1949年夏,伪48师到宁乡与韶山交接的地区围剿地方武装游击队,破坏农会组织,趁机骚扰百姓,抢夺财物。现如意镇梅湖村原农会小组组长彭友华,被48师军队抓走,受尽苦刑后,遭枪杀在宁乡朱石桥,整个尸体被枪弹打成肉泥,真是惨绝人寰。弄得人心惶恐,昼夜不宁。

  1948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在地方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出现了无政府主义,流氓地痞乘机作恶,横行乡里,社会上抢劫偷盗成风,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1949年上半年起,我地有了地方人民解放军湘中一支队第四团驻扎,才对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和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境起了积极作用。

  1949年8月,韶山和平解放,进入了新社会,人民由此获得了新生,经济社会状况随之不断发生了变化,新旧社会两重天呀!现在的情况比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多么值得珍惜现在和把握未来啊!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李锡光

编辑:刘峻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