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韶山市委、市政府践行“民本至上”理念的一个缩影。用韶山普通百姓自己的话说,近几年来,是他们获得实惠最多的一段时光。事实确实如此,为了百姓喝上安全水、为了百姓有房住、为了解除百姓行路难、为了解除百姓病难医……近5年多来,全市累计用去了5.7亿元巨资,相当于这段时间财政总收入的8成左右。
这是一幅标准的田园风光图:从竹鸡段出发,沿南环线直抵韶山冲,沿线沟渠整洁、池塘内坡全部进行了硬化并镶嵌有孵石。还有部分池塘配有假山小亭,廊桥相连,塘基上摇曳的翠竹倒映于青波之中。7月28日,厦门游客林敏观赏此景后感慨系之:韶山真是一块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宝地。
可她能否知晓,这一切是来得多么的不容易。缺水,一直是韶山建设与发展的瓶颈。自2006年起,韶山市按照“因势而建、各具特色、造型多异”的总体要求,对青年、韶山、韶源、韶峰、勤俭等24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培厚、清淤。现在,散落于全市的这些“明镜”四季水波粼粼、鱼虾嬉戏。水质不优,一直是韶山居民的心忧之结。为了市民实现喝上“健康水”的夙愿,他们采用了挖深井、引山泉、办水厂“三管齐下”的对策,以付出数千万元的代价,获得了近3万市民扔掉了挑水桶,喝上“准矿泉”的回报。
围绕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韶山市先是着力于提高医治能力。经历2年努力,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提质扩容。与此同时,他们加大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已有近10万城乡居民加入了各种类型的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了95%以上。从此以后,韶山人能做到小病急病不出乡镇、重病大病得救助。近几年来,他们还实施了妇女病免费普查、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的“光明行动”,为近2万名百姓带来了福祉。
对于低收入者和残疾人来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是最大的满足。韶山市的当家人深深理解他们的心情,通过开展城乡低保、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推进廉租房建设,“弱势群体”高唱起“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今年7月14日,当杨林乡白翎村70岁的彭娭毑第一个领到低保金时,兴奋得泣不成声。原来,瘫痪卧床的她压根儿不清楚有“低保”这回事。按照“应保尽保”的尺子进行丈量,彭娭毑与其他245名符合条件要求的居民一同享受到低保待遇。至此,韶山已有2233名农村居民获得了一种救济。“应保尽保”是一种阳光操作,更是对低保对象无微不至的关怀。韶山市对“弱势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在方方面面。城镇居民无耕地等生产资料,获得一份工作就等于找到了衣食父母。韶山市委、市政府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近3年来,他们通过买岗位、鼓励企业新辟岗位、腾出公益岗位等途径,使6400多名城镇居民先后获得就业与再就业的喜悦。那些无技能、体弱病残、年老力衰的1538人怎么办?市里作出的“统统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险待遇”的决定,使他们笑逐颜开了。同时,他们还对近500户低收入家庭实施廉租房优待,使他们圆了住上楼房的梦想。
让广大农民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韶山市当政者们深切关注和尽力而为的大事。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他们着力于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8800万元,改造和新建了70公里市到乡公路、310公里通村公路。从而使所有村全部通了水泥公路,村、乡、市实现了水泥路的融会贯通。就是从最偏远的村组驾车去市区,也不会超过1个小时了。同时,经过2800万元投入,帮助29214个农民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还使1.4万名农村人口用上了沼气新能源。
在韶山市的“荣誉库”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的牌匾、证书和锦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城市……这些都是他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见证,凝聚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自当自豪与高兴。但对市委书记杨广、市长谢振华来说,他们格外看重10万父老乡亲脸上的笑容,城乡和谐的醉人景况。因为,让人们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他们践行“为民执政”理念的根本所在。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编辑:刘峻辰